> 在现场 > 正文
查看全部文章

分享到

《误杀2》 影评分析——萤火之光

2021-12-27 19:17:52

《误杀2》在前作年度黑马《误杀》的光环加持下,于一众年末电影中脱颖而出。相较于前作,《误杀2》通过全新的故事进行了相较前作不同的思考和表达。

《误杀2》在预告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说明和《误杀》故事之间并无联系。所以当观众抱着对《误杀》的期待去看《误杀2》时,就一定会有部分观众失望。而这注定了《误杀2》将会出现评论两极化的结果。但不可否认的是《误杀2》仍不失为一场好电影。

1.jpg

《误杀2》中被一些持反对意见的观众首先“误杀”的就是最饱受争议的电影名。因为《误杀2》和前作中可以浅显易见的误杀相比,本作是将”误杀“埋藏在影像之后的思考里,这使得在电影中”误杀“被赋予了两层含义:第一层是指林日朗为了用自己的心脏救儿子的生命,用假枪作为佯攻被特警击毙的误杀;第二层是指面对阶级的固化,市民阶层的渺小个体被体制权贵因为利益冲突而无差别的“误杀”,是隐喻性质的,也是极具讽刺意味的。

微信图片_20211228095258(1).jpg

2.jpg

影片的主题也和《误杀》有着一定的距离。相较于前作中人性间的博弈。《误杀2》把目光更多的聚焦在了亲情上。就像主演任达华在采访中谈到的那样:“对于我来说作为一个警察也好,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好。当你对一个人不清楚的时候,不能轻易下定论——他是好人还是坏人。秉持着这个态度,我把这样一个寻找真相的老警察角色演出来。我们每天遇到的事是不一样的,唯一的是我们要有一颗善良的心。就像电影一样把爱奉献给亲人、身边的朋友。好的电影必须要有人情味,好的电影必须要有爱”亲情是我们内心深处共同的、无法忽视的共鸣,也这种饱满的感情使这部电影更具感染力,进而在现实主义的阶梯上迈向了更高的地方。

3.jpg

影片改编自美国好莱坞经典电影《迫在眉梢》。谈起改编,似乎就包含着主创团队缺乏一定的原创能力。不仅如此,原著的优秀也会大大提高改编的难度,但是《误杀2》交出的就是一份比较优秀的试卷。本作并未一味地照搬原作,而是在原作的基础上,作出了一些更合理化、更本土化的改编。在原作中主角是一个普通的工人。而在改编之后,主人公变成了一个职场失意的影视编剧,这样一个看似细微的改动带来的逻辑和整体效果是不一样的。作为一个编剧,他对于剧本以及对于事件逻辑的把控能力,才能够制作出这场绑架案里惊心动魄的设局和破局。并且剧本的plan A和plan B更是为故事结尾的泪点埋下最大的伏笔。

4.jpg

《误杀2》相较于《误杀》增添了一组人物群像。影片通过这组群像探讨了医生与患者、父母与孩子等许多极具现实和社会意义的问题,更具社会属性的人文关怀。并且影片着重刻画了林日朗父子之间的感情。林日朗为救儿子铤而走险、奋不顾身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个伟大的父亲形象,引起观众对于亲情的强烈共鸣。虽然影片是一个类型化的商业片,但是并没有因此减少电影中的批判力度。通过底层人民劫持急诊室换取心脏——这一极具戏剧张力的故事核心,延展到急诊室内外,引起的不仅是影像内围观群众的共鸣,更是影像空间外银幕前观众的共情。

5.jpg

“爸爸,为什么灯下的萤火虫不亮了呀?”


“因为,他们的光太弱了,只有在黑暗的地方才看得见。”

是的,萤火之光虽然微弱,但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一定会照亮一片光明。哪里有不公平,哪里就一定会有反抗。《误杀2》展现出的不仅是一个父亲无私而伟大的爱,同时也是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渴望,而这也正是影片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地方。影片并没有好莱坞式地呈现出一种资本主义妥协的光明结局,相反,是以林日朗自杀为儿子换取活命的心脏,用高尚的死亡完成这场不公平的反抗,从而深化了电影的人文关怀。



影评撰稿:赵梓瑜 

摄影:张玉峰



小编:李璐 收藏| 举报| 投诉